時間:2014-06-02 10:34:26
作者:世邦機器
錳菱鐵礦他形一自形晶,有灰色、黃色兩個世代,灰色細粒(0.006―0.3mm)錳菱鐵礦角礫被黃色粗粒(o.3―2mm)錳菱鐵礦膠結。早世代(灰色)錳菱鐵礦含錳較高,鐵較低;晚世代(黃色)錳菱鐵礦則含錳較低,鐵較高。
FeMn與PbZn之間相關關系不甚明顯,Fe與Mn、Pb與Zn均成正相關關系。
Ⅱ號礦體成礦元素具較明顯的垂直分帶,上部富Pb、Zn,中部富Fe、Mn,下部富W、Sn。整個礦區亦大致水平分帶,西部富Pb、Zn, 中部富Fe、Mn。東部富W(Sn)。西部的淺部為成礦作用的前鋒(Pb、Zn),東部的深部為成礦作用的尾部(W、Sn),礦液似來自東南方深部。
礦石氧化以后,Fe、Mn、Pb、Zn及Si、Al增高,Ca、Mg、S降低, 以原生錳菱鐵礦石和氧化鐵錳礦石各占一半的Ⅳ號礦體為例。
氧化礦石中,鉛、鋅百分之八十以上分散于鐵錳礦物中,獨立鉛鋅礦物很少見。礦石實驗室選冶試驗,以回轉爐直接還原法效果較好,鐵、錳分離,回收率高,鉛,鋅、鎘揮發率很高,可以回收。錳礦生產線上要求比較嚴格,并且錳礦生產線上有著一套很精細的生產工藝流程。尚需進一步做選冶試驗。
關于后江橋鐵錳多金屬礦床成因,認為屬沉積一熱液改造一風化淋濾多階段形成。礦床受地層巖性(D3s,白云巖)、沉積構造旋回(寒武系不整合面之上的泥盆系碎屑巖向碳酸巖過渡)、沉積盆地內灣、斷裂等條件控制。
礦區發現少量方鉛閃鋅錳菱鐵礦礦石。分析鐵錳及部分鉛鋅元素可能來自盆地周圍寒武系地層,寒武系砂巖、板巖(16個樣品平均)含TFe5.09%,Mn0.59%。泥盆系中統棋(西部一東部)梓橋組、上統余田橋組碳酸巖(7978個樣品)含TFe2.5%,MnO.22%。部分鉛鋅來自熱液。
-END-
采用鏟斗容積為2m3的LK-1型鏟運機,在裝礦巷道進行放礦和運搬。大塊率10%, 放礦工勞動生產率為190t/ (工?班)。礦塊下部布置多排塹溝受礦電粑粑礦底部結構,上面爆破的錳礦石通過下面的底部結構運搬到位于底部結構下面的運輸平巷內。
變電所,一般應設在用電負荷的中心,并易于進出高壓線。地下礦山電力主要用戶的用電量比例一般是:坑內20%~40%,卷揚機房20%~40%,壓風機房20%~30%。高壓線的進出應盡可能不與鐵路、公路義叉,不得已時,亦應垂直交叉。變電所應與公路相邊接,以利變壓器等設備安裝、檢修時的運輸。
依次放礦制度,即按一定順序,將每個漏斗所擔負的礦量一次做完。這種放礦制度,不論對于垂直邊壁采場還是具有傾斜上下盤的采場,都是不合理的,其缺點是不能用相鄰漏斗的相互作用,故損失貧化大。
礦區內部運輸,主要是指從井口將錳礦石破碎設備以及錳礦石運往破碎篩分廠或選礦廠,將廢石運到廢石場;將尾礦從選廠運往尾礦壩;將材料及設備運往井口;以及企業內各地面設施之間的設備、材料的運輸;此外,還有職工通勤運送等。其運輸方式較常見的為汽車運輸、窄軌遠輸、架空索道運輸、皮帶運輸機運輸等。
從區域上看,雪峰運動初期本區開始上升為陸,由于上升幅度不一,地形起伏不平,形成了若干北東向的坳地,為后來碳酸錳礦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古地理條件,造成今日川、湘、黔三省毗鄰地區豐富酌碳酸錳成礦區。向南東及江南古陸高處,成礦也就可能不十分有利
放出橢球體的概念是指從采場通過漏斗放出的一定體積Q大小的松散礦石,該體積的礦石在采場內是從具有近似橢球體形狀的形體中流出來的。也就是說,放出的礦石在采場內所占的原業空間為旋轉橢球體,其下部為放礦漏斗平面所截,且對稱于放礦漏斗軸線。